在这个问题上,不同思想家也采取了不同态度,但凡是有积极建树的人,都是以儒学为本位而又在不同程度或不同方面吸收、融化了佛教哲学,特别在心性体用等重要问题上。
陈白沙所言的心体也是自我超越的普遍精神,心无法脱离形体和个体生命而存在,具有极大的主体性。不过,李退溪在评论陈白沙的上述思想时说道:此其不尽废书训,不尽铄物理,大概不甚畔去。
[24]《与伍光宇》,《白沙子全集》卷四。一己之心,即千万人之心。因为心不能片面而论,从本体的层面而言,一切皆为天理。不过这也是心体的表现。实际上,体与用作为潜在的本体意识和现实的意识活动之间的关系,通常被认为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。
谓彼私字已说出,流于不好之地则非也。详此段语意,微有禅味,得无看白沙《传习》?[8] 这里的湛一清明指的是心之本体,心体上下与天地同流说的就是陈白沙的思想。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范仲淹 易学 。
万物生生不朽,故谓之化。他以阴阳为基本要素,从象数关系说明兼三才而两之的整体观念,把天、地、人统一起来,把人和自然统一起来,同时又突出了人的主体性,因为易道是由人来完成和实现的。就是说,天道需要人去完成,需要人去实现。从理论上说,他继承了王弼的易学传统,也为胡瑗、程颐的易学搭建了桥梁。
其变化微妙而不测,故谓之神。他从宇宙论进到人性论,通过人的认识和实践,实现人与自然合一的理想境界,体现了儒家哲学的思维特征。
这一学说的理论意义在于,它通过宇宙本体论的预设,提高了社会伦理道德的价值,提高了人的地位,他提倡人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超越,进入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,而不是如同佛教那样,在现实世界之外,寻求所谓真常之性,在主体意识之外,恢复所谓清净之心。总之,范仲淹认为,变通是易传的根本思想,也是易学的精神所在。但这种学说脱离现实人生,追求绝对超越,不仅非今理天下之道,而且危害极大,必须破除而廓清之。他并不否定象数的作用,但又不拘泥于象数。
其实,他还是一位重要的哲学家,这一点人们似乎讨论得并不多。要破除佛学,必须从复兴儒学开始,要复兴儒学,则必须从《周易》开始。他把这看作是一种权,权固然不能取代常,但应该而且必须反常,否则社会人心将无法通。但这种变化和作用虽然微妙无穷,却又不是不可推测、不可预知,因为它有变中之常、事中之理。
范仲淹认为,易学的根本精神是天人会同[2]或天人同道,在本体论上则主张本体与现象合一。王弼以道家思想解易,以无为世界和人的本体,无是绝对超越的存在,不可以言称,故又提出得意忘象、得象忘言的学说,以直觉体悟为进入本体境界的主要方法。
他由此提出下者上之本,本固则邦宁[11]的命题,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主义学说,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利益,重视人民的要求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他的学说为理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,他所提出的问题,具有理学的一般性质。
他曾经指出,释、道之书,以真常为性,以清净为宗,主张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。范仲淹实行的改革并没有成功,但他的这些思想却给后人以极大的启迪。[3]《易义》,见《范文正公文集》卷五。范仲淹从历史中看到,任何重大的改革或变革,都不是社会的常态,也不可能经常发生。他很重视感通这一思想,认为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,上下之间、阴阳之间,都是互相感应的,感应是深化作用的表现,没有感应,就会陷入孤立和封闭状态,不可能有发展和变化。这既是理论问题,也是现实问题,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他的哲学思想的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感。
他很重视体会和运用这一精神,并以此治理社会。众所周知,北宋以来兴起了易学的研究之风,这是学术思潮的一个重要变化。
这些思想又被后来的道教所接受,并加以发展,有所谓易,太极也,道也,无极也[1]等说法,把超言绝象的无极说成是宇宙本体,主张绝对超越。广大悉备,包上下而弗遗[3],易道超时空而又在时空之中,从空间上说,上下四维无所不有。
而范仲淹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,也是这一思潮的首倡者和开创者。为此,他主张穷究宇宙的变化之道,以明社会发展之理。
其诚也感于乾坤,其明也配乎日月。它是说明人和自然的动态模型,其中包括人和自然既对应又统一的双向关系。这种认识不是单纯的对象认识,而是自我超越的本体认知或存在认知。值得注意的是,他的易学思想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理论,却被后来的《横渠易说》与《程氏易传》所吸收,而有些思想则是后者所没有的。
[9]《水火不入而相资赋》,《范文正公别集》卷三。他认为,易道变动不居,适内外而无滞。
诚是天人合一的本体范畴,也就是心的本然状态,明是心的认识功能。范仲淹则提出肯定性命题,以乾坤即阴阳二气及其统一为宇宙本体,把人的本体存在归结为性命之理,即道德本体。
他的哲学思想虽不系统,却很有特色,特别是他的易学思想,提出并回答了天人关系等根本问题,开了有宋一代新学风,为理学的新形而上学思潮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。[5]《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》,《范文正公文集》卷六。
但他为什么长于易学,却是值得研究的。他提出:道者何?率性之谓也。《周易·彖传》有天地革而四时成,汤武革命,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说法,表现了《易传》的变革思想,范仲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这一思想,公开提出:天下无道,圣人革之以反常之权[14],把革故鼎新看成是一条重要的历史规律。……莫不广生之谓化,妙用之谓神
人们都把这看成是庄子的认识论思想,可是怎么也难以说清,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论。万物都要复归到静根,这就是复命。
事实上,一有辩论,便有是非。体验是主体自身的事,知识则由对象决定。
他不能用人类的情感去衡量鱼。所谓至人、真人、神人,都不是对外界事物有什么特别的认识,而是忘掉外部知识,甚至忘掉自己的形体和聪明,进行自我反观、自我体悟的结果。
手机:18900000000 电话:010-12340000
邮件:123456@xx.com